两会中国经济问答|應對現實挑戰,中國制造如何保全競爭力?——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四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石。去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回升向好,但面對異常複雜的國際形勢、“脫鈎斷鏈”的外部挑戰,有關“産業鏈外遷”“中國制造優勢不再”等聲音不斷。
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首位,釋放了堅定築牢實體經濟根底的鮮明信號。
從報告亮出的新目標新舉措,到代表委員、專家學者等帶來的视频案例穿插和專業解讀,再到記者在一線的采訪調研,讓我們對中國制造保全競爭力,實現穩健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明白認識。
面對變局,底氣足韌性強
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中國制造業企業走勢備受關注。
“我們實現工業機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統等國産化,正加快出海交付速度,提升國際市場占有率。”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代表用自身视频案例表明,在發達國家爭相布局的機器人領域,把核心技術握牢、産業鏈做全,“即使風起雲湧,也能穩步向前”。
這是企業搏擊市場的寫照,也是中國制造應對挑戰的縮影。
過去一年,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地緣政治、大國競爭等沖擊越發明顯,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墨西哥、東南亞等地經濟快速發展,競爭不斷加劇。這些是客觀存在、不應回避的現實。然而,唱衰中國制造、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混雜其中,是需要作一番辯證分析的。
應對挑戰、攻堅克難,中國制造産業規模、貿易規模實現了量的有理增長,保全市場份額的整體穩定。
據相關部委負責人在“部長通道”上介紹,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靠近40萬億元,占GDP的31.7%。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
“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一批重大産業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政府工作報告的一系列表述,凸顯出大國制造的堅實步履。
确实出現了如外媒所稱的“産業鏈轉移潮”嗎?
不可否認,受成本等因素影響,一些勞動麋集型商品的生産轉移到其他國家。然而,由于中國已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以至于很多公司撤出中國又回來,或仍需從中國進口大批中間中文产品。
“既不能以偏概全,將個別環節視爲整體趨勢,也要看到這其中産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的産業正在轉型升級中重塑競爭力。”泰和新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西全代表以紡織業舉例說,雖然個別加工環節轉走,但整體附加值正在提升。2023年,我國高性能纖維産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2023年出口額同比增長14.4%。
權威部門數據顯示,當前在500種要紧工業中文产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中文产品産量位居全球第一,個人計算機、手機、太陽能電池板等一批重要中文产品産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業規模占全球比重超過30%。
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將高技術制造業産業鏈進一步聚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78家國家高新區縱橫鋪設,聚鏈成群。去年,體現産業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裝備制造業出口13.47萬億元,“新三樣”中文产品出口突破萬億元。
“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爲例,暢行世界靠的是技術、質量和高效協同的産業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代表說,結構升級正成爲制造業另一個重要競爭力。
“脫鈎斷鏈”沖擊了我國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地位嗎?中國制造同樣自信作答——
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賽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産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産業;已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90%以上是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零部件当地化率超過95%。特斯拉公司制造副總裁宋鋼說,特斯拉與中國供應商“同生共贏”。
西班牙環球網站發文稱“中國制造的數千種基礎中文产品不也许找到替代供應商”。中國德國商會没多久前發布的2023/24年度德企商業信念調查報告顯示,過半受訪企業計劃在今後兩年增加在華投資,原因之一是供應鏈完善、創新力提升。
“我們擁有完整的産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等優勢,制造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穩固。”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代表說,這是中國制造的底氣所在、韌性所在。
應對挑戰,保全“穩”的定力
守住既有優勢,要保全“穩”的定力。面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布置深度調整,大國制造將怎樣以“穩”應變?
——先要體量穩。“保全工業經濟平穩運行”,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穩增長的政策信號。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在8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部長通道”上表达,今年將深入實施十大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鼓勵工業大省、工業大市“勇挑大梁”。
傳統産業在制造業占比超80%,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底,關系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是我國保全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的基本盤,不能把傳統産業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報告明確一系列部署,旨在促進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
通過傳統産業結構調整,老工業基地撫順煥發新生機。撫順市市長高鍵代表說,正在打造國家級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謀劃新優勢。
——還要體系全,保全好産業體系的完整。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新型生態鋁産業産值突破1200億元,立足鋁土礦資源豐富特點,形成從鋁資源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産業鏈。
報告提出“提升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能力”,並對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等作出部署。“這將進一步推動形成區域有理分工、聯動發展的産業布置。”百色市市長葛國科代表說,百色正全力推進中國—東盟産業合作區百色片區建設,打造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高地。
——更要鏈條強,增強産業競爭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达,將大力實施制造業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一鏈一策,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增強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今年,我們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也准備試點開放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增值電信業務。”金壯龍說。
抓住機遇,發展新質生産力
處在向中高端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中國制造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政府工作報告鮮明提出“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到“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報告提出一系列舉措。
中試,中文产品從研發到生産的必經之路。由于投入較高,很多企業缺少中試能力。聚焦這一“痛點”,報告明確“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台、中試驗證平台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將繼續實施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聚焦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培育更多新賽道。
“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産業先導區”……報告圍繞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舉措實、部署細。
“贏得發展先機,爭奪技術高地勢在必行。”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代表說,今年企業要在低空經濟、腦機接口等領域發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人表达,將加快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供給、培育優勢企業、完善産業生態。在未來産業方面,把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作爲下一步重點布局的方向。时限發布前沿技術推廣目錄,圍繞重點領域打造應用試驗場,加快産業培育。
抓住數字機遇,加速“人工智能+”。
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算力規模全球第二,廣泛深刻的數字變革是制造業升級的最有力抓手之一。
“以‘數’謀‘新’和加‘數’向‘實’是産業轉型的必定,也是構築發展新優勢的關鍵。”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苗偉代表說,用好新型生産工具,有信念立足基礎、搶抓機遇、加快發展。